城市生命线综合管控系统解决方案
一、政策背景
- 国务院办公厅《城市安全风险综合监测预警平台建设指南》要求:将燃气、供水、排水、桥梁、热力、综合管廊等纳入城市生命线监测体系,建立"能监测、会预警、快处置"的智慧化防控机制。
- 住建部《"十四五"全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》,要求2025年前实现城市燃气/供水/排水管网智能化监测覆盖率不低于60%,地下管线事故率下降20%。
- 住建部《关于加强城市供水安全保障工作的通知》,要求地级及以上城市2025年全面建立"从水源到水龙头"全过程监管体系。
- 住建部《"十四五"城市排水防涝体系建设行动计划》,要求到2025年,建立“源头减排、管网排放、蓄滞削峰、超标应急”的全流程防涝体系。
二、什么是城市生命线
城市生命线是指城市的燃气、桥梁、供水、排水、供热、综合管廊等与城市功能和民众生活密不可分的城市基础设施。这些设施就像人体的“神经”和“血管”,是城市安全运行的保障。
三、建设挑战
-
基础设施老化:
随着城市的发展,许多基础设施如供水管网、供热等已运行多年,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,维护难度逐渐增大。
-
监测不全面,覆盖度低、信息化薄弱:
老旧的基础设施依赖于传统的人工巡检方式,缺乏先进的监测设备;已有的监测设备在布设前普遍缺少全面的风险评估工作,覆盖度较低;采集的监测数据缺少分析模型,无法进一步分析设施运行状态,并给出科学准确判断。
-
运维系统割裂、风险隐患处置时效低
故障报警信息流通需经多层级人工转,故障处理流程存在断点,造成时间响应速度慢,增加安全风险。
四、解决方案
柳林城市生命线综合管控系统解决方案基于物联网传感器、5G通信、大数据分析和AI算法构建,结合数字孪生与BIM技术实现城市供水、排水、热力等基础设施的全域物联感知。系统通过实时监测管线压力、流量、泄漏风险等关键指标,提供异常预警、故障溯源、风险评估等功能,支持跨部门协同处置与资源调度。旨在通过智能预测和数字化管理提升城市基础设施运行安全性,降低事故发生率,为城市安全韧性建设提供决策支持。
五、专项场景
- 供水管网专项系统
系统建设
以城市供水全生命周期监管为目标,构建供水监管专项系统,整合水源地、自来水厂、供水管网等数据形成数据库,结合核心输水管道、薄弱管道、重要管道的压力、流量等监测数据,进研判分析,契合监管需求进行预报预警、应急处置和综合管理。
核心功能
- 排水专项系统
系统建设
聚焦雨水、污水监管,以智慧监测和AI分析和洪水预报模型为支撑,对排水防洪设施(包含管网、泵站、调蓄设施、排口)、道路易积水点、河道及其附属设施安全运行风险进行监测,对城市内涝的预警发布、应急处置和综合管理。
核心功能
- 供热专项系统
系统建设
供热专项系统对热力管网及其附属设施安全运行风险进行监测,主要包括热力管网一次、二次供水与回水压力、温度、流量等数据的监测,同时监控管网中换热站、泵站、阀门井状态等数据,并基于监测指标实现泄漏溯源分析及供热爆管预警。
核心功能
-
数据感知预警:实时监测供热管网压力、温度、流量等数据,同时监控管网中换热站、泵站、阀门井状态等数据。
-
漏损分析:通过建设AI漏损分析模型,对管网运行状态进行7×24小时动态监测,一旦出现异常,立即触发报警,结合GIS定位信息系统,可快速定位漏损范围,实现快速响应与处置。
-
计量与收费:通过智能热量表实时采集用户用热数据,结合室温监测与行为分析,实现分户计量、远程抄表与动态定价。系统支持热费阶梯计价、异常用热预警及节能优化建议,配合智能温控设备实现"按需供热",提升能源利用效率。
四、方案价值
赋能城市安全运行
全面感知城市生命线的运行状态及健康状态,并对对风险隐患进行精准感知、精准分析、精准推送、精准处置,降低事故发生率,提高风险排查效率。
优化运行效率,降低社会成本
构建多部分联合处理响应机制,实现"监测-预警-派单-处置-评估"全流程自动化,提高事件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。
提升服务品质,改善民生体验
通过智能化管控及综合管理系统可保障居民用水、用水、排水的连续性与稳定性,减少因管网老化或调度失衡引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服务中断。
相关方案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![]() |
智慧水务系统解决方案 |
供水管网监测预警方案 |
城市内容监测预警方案 |
热网监测计量管理系统方案 |